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2025年1月,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在深圳落幕,同期发布的《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深圳共识》(以下简称“深圳共识”),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发展提出了可参考优化路径,“教育、科研、产业、竞赛”一体化融通模式正式启航。
发布现场
1月17日下午,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专题活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化闭门研讨会上,30余位全国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头部企业技术高管汇聚一堂,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分享数字空间AI内生安全与新质生产力、Al驱动的DAS 技术应用落地、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图像分析、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挑战与破局等内容,深入探讨AI时代人才能力模型的新范式、教科产赛一体融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工智能应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开热烈讨论。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深圳研究生院先进网络技术实验室主任李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CAAI会士熊辉,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雷柏英,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邵理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林菲,中科产发(深圳)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镜予6位专家应邀作主题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大连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吴振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林菲主持会议。
研讨会嘉宾合影
▐ AI人才新范式:培养创新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CAAI会士熊辉校长作题为《AI 时代:人才能力模型的新范式》的主题报告。他认为AI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未来的人才不仅需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运用AI技术。他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提升提问能力、强化实践驱动、结合科研育人等方面入手,通过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实践项目驱动,在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AI时代。
熊辉校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林菲处长作题为《人工智能教科产赛一体融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主题报告。详细阐述了学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科、教、产、赛四位一体的融合模式,培养符合AI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紧密结合浙江省产业需求,优化学科设置,推动“人工智能+X”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同时,通过实践驱动、科研育人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契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真实的项目经验。
林菲处长
▐ 高校与产业协作:加速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落地与发展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CAAI会士陈俊龙,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卢光明、深圳大学教授、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大权等12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开对话,分享观点。
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CAAI理事长戴琼海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指出,AI产业的发展需注意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他强调,教育应更加注重市场化和实践导向,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建议加强跨界合作,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推动AI企业与高校的联合合作,共同促进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此外,他希望通过大赛等平台,推动AI技术的落地应用,确保技术能够进入市场并创造经济效益,为中国AI产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戴琼海院士
▐ “深圳共识”发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新模式
会议达成“深圳共识”,建议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和技术普及等多个方面的措施,确保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协同,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和应用场景创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全文如下:
(一)大赛深入贯彻习近平二十大报告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旨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紧密跟随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以“场景驱动,数智强国”为核心主题,大赛秉承“行业引导、政府支持、市场机制、产业落地”的办赛理念,致力于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应用和产业化难题,推动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速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整体发展步伐。
(二)大赛围绕“以赛助研、以赛促评、以赛定标、以赛引才、以赛创业、以赛办展”的使命任务,面向高端高效智能经济、安全便捷智能社会、绿色健康智能生活、国家智能科创战略、企业智能数字转型五大需求,设定36项应用场景,设置种子组、天使组和成长组三大组别,采用“开放专题”和“揭榜挂帅”两种竞赛模式,激发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活力。
(三)大赛通过网络选拔、重点推荐、区域晋级、路演比拼、科奖嘉年华等五个环节角逐,搭建全栈式人工智能场景创新、技术驱动、标准引领、商业应用、产业生态的新路径,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全国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应积极在人工智能学科专业教学中设置场景创新类专业课程,激发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场景想象力,提升学生场景创新素养与能力。鼓励开展场景创新人才培训,通过开设研修班、开展场景实践交流、组织场景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具备场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五)人工智能学科优势高校应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总结继承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化人工智能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发挥自身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面向当前和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急需,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其他学科,大力培养人工智能应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服务未来产业转型升级。
(六)各高校院所要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为媒介,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人工智能应用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领域里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人工智能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七)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我国工信、科技、教育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人工智能应用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协同、形成合力,在优化相关领域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机制、强化实习实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更多的支持措施,为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八)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企业和高校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发布真实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项目,通过“揭榜挂帅”等合作方式,培育高校学生对企业的就业需求,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九)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需不断加强研究和实践。赛事组委会决定成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产业学院,汇聚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专家学者,开展赛事组织优化、场景应用需求对接、赛事推广宣讲、项目孵化加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企业创新联合体合作等工作,助力赛事项目成果更好的推进转化应用落地。
(十)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建议深圳加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和公众认知提升工作。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展览、体验活动等形式,让公众更加了解深圳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深圳发展人工智能的良好氛围。
(十一)建议深入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面临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伦理道德、隐私监管等可持续发展现状与问题。因此,建议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环保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路径,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