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25.02 17:45
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组委会
286 浏览

2025年117日—19日,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在深圳顺利落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组委会、西北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林草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专业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无人机林草应用国家创新联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经营与生长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粮油学会信息与自动化分会、中储粮集团公司仓储管理与科技部、中国信息协会粮农分会、深圳自动化学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云境商务智能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作为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场景应用驱动智能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峰会,此次峰会以“场景驱动·数智强国”为主题,包括戴琼海、陈鲸、朱教君、张建伟、杨强等10余位院士在内的120多位学术界、产业界和投资界专家齐聚一堂,交流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践,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挑战和AGI生态的商业模式,聚焦人工智能原始技术创新、场景需求对接、工程化推广与生态构建、典型行业应用和产业落地解决方案、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核心问题,建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本次峰会设主论坛,智能林草、智能粮食工程、具身智能、智能制造和智能低碳五个专题论坛。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CAAI理事长戴琼海担任主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级人才、CAAI副理事长刘成林主持主论坛报告会。


未来机器人要解决真正物理世界的痛点问题

在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作题为《具身智能联接物理世界、造福人类》的特邀主题报告。报告介绍了具身智能方向最新研究动态进展以及世界场景的应用案例,展示机器人在工厂装配到医院手术,再到个性化按摩的广泛应用,正逐渐走出实验室和工厂,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张建伟院士表示,灵巧操作将是未来具身智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包含自动化程度较低的触觉插拔装配,以及精度较高的柔性敏感水果抓取、动力电池柔性拆解等等。

张建伟院士指出,在基础研究方面,未来的关键挑战之一是如何通过多模态传感器的融合,提升机器人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与理解能力。将图像、声音、触觉、力觉等多种传感器信息有效结合,打通从信号处理到智能感知,再到智能理解的每个环节,推动机器具备类似人类的“知觉”和意识。通过自然语言作为关键抓手,未来的机器人将能够在现实物理世界中与人类自然互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


通过联邦学习和迁移学习解决隐私保护问题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CAAI副理事长杨强作题为《联邦大小模型协作学习》的特邀主题报告。随着大模型的广泛应用,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关键问题,尤其在企业级应用中,企业往往担心数据泄露。杨强院士指出,通过大小模型之间的协作,能够在确保数据隐私的同时,提升模型的学习能力。云端大模型可以作为“教师”将通用知识传递给本地小模型,而小模型则能为大模型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形成双向学习,从而弥补现有大模型的局限。

报告中,杨强院士详细介绍了迁移学习、知识蒸馏、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迁移学习帮助大模型根据领域相似性进行知识迁移,解决数据不足问题;知识蒸馏则通过将大模型的知识提炼到小模型中,提升小模型的效能并减少计算资源消耗;而联邦学习则允许多个数据源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协同训练,已在多个行业如金融、医疗等取得实际应用。他还强调了持续学习的概念,通过不断吸收新的领域知识,AI模型能够在保持隐私保护的同时不断提高其适应能力和性能。


人工智能应让更多中小型企业参与并受益

中国联通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廉士国作题为《深入“人工智能+”实践  构建普惠化人工智能体系》的特邀主题报告。报告深入探讨了联通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化落地的经验和实践,特别是在采购、设计、生产、质检、管理、售后等关键环节的智能化落地。

廉士国副总经理提出,人工智能不应只是大企业的专利,而应让更多中小型企业参与并受益。他介绍了联通构建的普惠化人工智能体系,通过提供适配各行业需求的基础模型库及低门槛开发应用工具,帮助行业专家快速打造自己的行业模型和应用,在不高的投入成本下实现生产力提升和业务智能化。


实时学习赋予大模型新生命力

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何恩培作题为《实时学习赋予大模型新生命力 突破落地瓶颈》的特邀主题报告。何恩培董事长从自身实践出发,分析了大模型在落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数据更新、算力成本、安全性及个性化能力等问题,提出“数推分离”的解决方案,即通过“双脑模式”将数据学习网络与推理网络分开,双网络联合推理,实现数据的实时学习,从而快速适应新数据,提高对实时任务的响应速度和精度。

同时,何恩培董事长展示了该技术路线根原创的独特性,完全自主研发,没有依赖任何开源代码。他认为,大模型的发展不能仅依赖开源技术,而应当构建真正自主可控的原创AI生态,呼吁业界关注人工智能的文化价值观输出问题,强调在大模型领域的自主可控性,以确保在技术创新、数据安全及产业落地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林草专题论坛:无人机遥感技术为林草行业注入强劲动能

1月19日上午,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智能林草专题论坛在深圳召开。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理事长、教授级高工刘国强担任本次论坛的主席,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处处长、研究员符利勇担任论坛副主席,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泽鸿担任本次论坛主持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亚美尼亚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煜星,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副主任、长江学者彭绍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符利勇,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冯绍军等5位嘉宾作主题报告,关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驱动的森林生态科研范式变革,我国和世界主要经济国家碳达峰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林草大模型技术和应用,无人机遥感赋能林草高质量发展,以及时空智能助力林草智能化管理。

圆桌对话环节,国家林草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副主任方国飞,南京林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业巧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数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建军等9位嘉宾,共同探讨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林草行业的创新应用与未来发展,从技术突破、场景应用和未来发展等多个维度,展示无人机遥感推动林草行业在生态灾害防治、林草资源监测、生态保护修复、绿色生态产业、林草管理服务等重点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该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加速林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强劲动能。

    

智能粮食工程专题论坛:AI技术正在重塑千年传承的粮食行业

1月18日下午,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智能粮食工程专题论坛在深圳召开。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曹杰担任本次论坛主席兼主持人,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仓储管理与科技部部长王正友,河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粮油学会自动化分会会长惠延波担任本次论坛的联合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鲸,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张成奇,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世华,吉林大学教授、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吴子丹,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元,中储粮集团公司仓储管理与科技部副部长祝凯等6位嘉宾作主题报告,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球AI的发展及应用趋势,解析地方政府观察、组织和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案例,双驱动人工智能在粮食收储中应用的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粮食行业中的应用,并对我国智慧粮库建设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圆桌对话环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会义,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甄彤,深圳深远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伟广等5位嘉宾,围绕“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在粮食行业里的应用”这一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实际落地案例展望智能粮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前景。AI技术正在重塑千年传承的粮食行业,着力解决粮食数量、粮食质量、生产安全、生产效率等四个方面的业务场景需求,将是人工智能在粮食行业的发展方向。


具身智能专题论坛:混合智能将是人工智能的新趋势与方向

1月19日上午,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具身智能专题论坛在深圳召开。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王震担任本次论坛主席,华为诺亚方舟决策推理实验室主任、国家级青年人才郝建业担任本次论坛主席兼主持人,天津大学特聘研究员郑岩担任本次论坛副主席。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级人才王震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具身智能是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重要组成,通过深度融合智能感知、智能决策和智能执行,推动人工智能从信息空间向物理世界的延展。面对大模型时代带来的全新机遇与挑战,具身智能不仅为机器人自主决策、智能系统协同和高效感知控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更将在各行各业中发挥核心作用。

天津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刘安安,深圳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李坚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李远清,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究员、国家级人才吴新宇,浙江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杨易,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张怀东等6位嘉宾作主题报告,分享视觉大模型内生风险解析和治理,数据驱动的智能系统感知与决策探索,多模态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外骨骼机器人发展与思考,混合模型协同的内容生成技术,以及智能模型的可持续化部署探索。


智能制造专题论坛:精密磁性触觉传感器落地高端智能装备行业

1月19日上午,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智能制造专题论坛在深圳召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楼云江担任本次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秦文健担任本次论坛副主席,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博士王雨晨担任论坛主持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楼云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秦文健,江西省大数据协会秘书长、中国电信(江西)数字政府研究院院长何美斌,广东香江实验室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马勇,深圳市大族智能控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封雨鑫,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数字化产品经理芮庆忠等6位嘉宾作主题报告,探究面向3C精密装配的磁性触觉传感器,数字肿瘤建模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AI+县域数字化转型(以江西省数字政府试点之数字上栗为例),智能网联汽车的通信计算一体化安全框架研究,激光加工装备的智能化控制,以及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圆桌对话环节,各位报告专家和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的影响”这一主题,探讨AI制造业落地中常见的障碍和痛点,并指出当前行业对AI与制造业交叉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建议建立一个有效校企联动机制,以推动学校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向,企业更快速地找到合适的人才,形成更高效的系统化配合。


智能低碳专题论坛:人工智能驱动绿色能源与电力系统创新

1月18日下午,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智能低碳专题论坛在深圳召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赵俊华担任本次论坛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唐晓莹担任本次论坛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院长吴辰晔担任本次论坛副主席兼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黄建伟出席本次论坛并致辞。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电机工程系系主任、IEEE Fellow董朝阳,浙江大学教授、IEEE Fellow文福拴,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数据科学系系主任张子钧,广东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高级经理刘嘉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特任研究员梁高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唐晓莹等6位嘉宾作主题报告,聚焦绿氢系统经济模型与运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背景、现状与展望,人工智能驱动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数据分析,实时电力运行调度视角下的智能应用,考虑气候变化的广东省长期风能资源预测,异构数据下的快速联邦学习算法框架及其在电动车充电场景中的应用。

圆桌对话环节,各位报告专家和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与新型电力系统”这一主题,对“人工智能在目前电力系统中最核心的应用场景是什么”“纯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在电力行业基本都是研究各种负荷预测,是否需要渠道来连接人工智能领域和电力系统”“推动绿色低碳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产学研如何更好协作合作”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